出生于湖湘之地的刘希彦,自幼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,致力于古中医的研究,著有《经方求真——道释伤寒论》等书籍。他认为张仲景的深厚造诣源于其对经方精髓颇参悟的透彻,张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,这对指导经方具有重大意义。
人们所说的经方就是沿用了上千年的古方,远至神农时代就有很多古方制剂的记载。关于经方的使用,很早就有覆杯而愈的说法,意思是喝完药,将杯子清洗之后倒扣在桌子上的时候,病人的疾患马上就痊愈了。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有不为过之时,如果准确的进行辩证治疗,调整人体的机能,那么不超一天就有效果,比如外感疾病,当天上午服用半剂药物,下午就会好转。慢性病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中医的药效慢,不利于人们对疾病的治疗,其实慢的是后世中医,却不是真正的古中医。张仲景之后,再无“张仲景”。我国的宝贵的古中医文化仍然需要传人,更需要有像古代杰出医学者的人物,将我国的古医传承和发扬。
《伤寒论》行文极其简单,张仲景没有系统的讲述其医学理论,另外这本书并不完整,经过历代流传,很多后人也进行编纂,所以导致能彻底参悟这本书的人为数不多。现实中的疾病种类繁多,要完全照本宣科也不科学。那么这时候人们应该怎么办呢?张仲景的组方原理如何破?他 经方医学思想有哪些?弄清这些问题之后,相信我们才能更加认清古中医之法。
经方哲学思想属于道家,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之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。张仲景是东汉以前经方的集大成者,他和道家的联系自然不言而喻。
《伤寒杂病论》治病思想源于道家,即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不代人体去治病,而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,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,恢复人体秩序,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。药物若顺水推舟,自然无往而不利,若自行其是,则寸步难行。
要用道家思想来理解《伤寒杂病论》,那就先要讲两个问题。
一: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? 古中医认为,能够对抗疾病的是人体自身免疫力。因为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疾病,人们会生病是因为免疫力受到阻碍。真正的古中医反对用药治病,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秩序之常态,让免疫力去治病。药物是协助人体治病的,而不是用我们的身体去治病。人体为天之道场,顺应人体之作为,这也是道家的思想。
二:古中医和后世中医有哪些不同?
古中医帮人体排病,言证不言病,顺道而行;后世中医以药治病,以某方药治某病某症来论。
经方只有三四十味药,《伤寒》中的主方也不多,就是加减变化而已,却能治人体各种疾病。人体的疾病却不止几十种,为什么经方能以一带万,治疗这么多的疾病,说明经方是用来治理人体的,促进人体秩序的回复,药物协助人体排病,这就是大道至简的根本。
《伤寒杂病论》虽为道家医学,却与不包括道教的巫医祝由禁咒。伤寒论的道家医学讲无为和顺应天然。自从张仲景之后的医学趋势是越来越有为,运用各种药物对抗疾病逐渐盛行起来。
所以,中医汤液学相比仲景时代衰落得太厉害了。两千年来,中医没有得到实质的传承和发展,反而让中医治病从覆杯而愈的一剂而解,沦落到中医不治病,中医治病慢,中医只能调理的地步。
仲景之术和后世医学还有一个区别,其术虽本源于道,却不空谈大道,将道化为具体的临证思路和组方用药方法,而且是简而易行的,这才是医学上最有价值的。后世的医家往往喜欢谈玄说道,或仅止于道。
所以这次以仲景医学论为法,主旨是道以致用,破解张仲景理解人体的方法和组方用药的规律。重温传统古中医,传播用“道思想”真正治病的传统中医。
作者:头条号 / 老君炉
链接:http://toutiao.com/i6303650926943011330/
来源:头条号(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)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头条号 / 老君炉
链接:http://toutiao.com/i6303650926943011330/
来源:头条号(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)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