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进入长春人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
被误解的中医药文化

大多数人对中药的了解,很多是源自小说。在四大名著《红楼梦》里,就描述这么一位药罐子——林黛玉。书中的描写是,林姑娘这丫的心情总郁闷,成天哭哭唧唧,经常是病魔缠身,还要常年吃中药,结果吃那么多中草药,最后也是在十七岁就挂了。

成书于200多年前的《红楼梦》,影响了中国好几辈人。好多《红楼梦》读者怜香惜玉,在追随故事情节的潜移默化中,都认为中草药不能治病。

被误解的中医药文化

其实,不是《红楼梦》作者曹雪芹不懂中医药,而是普通吃瓜群众没有看明白曹雪芹讲的深刻道理。

林黛玉的病,其实源自于从小没了娘,后来又没了爹,在成长的过程中,不是在自己家里,就像无根的草。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,比我们今天的单亲家庭还悲催。

所以,内心一定是一种非健康的状态,这就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心里疏导,可有钱的贾府就是那么任性,就只知道给林黛玉吃冰糖燕窝粥,人参养荣丸,天王补心丹之类的大补之品,可为什么这么多名贵的药材如人参、燕窝等,也保不住黛玉的命呢?

因为黛玉的病在心上,心病了,你给她吃啥都没用。这个心可不是心脏的心,是精神层面的心。中医疗病的最高境界是疗人心里方面的疾患。

《黄帝内经》开篇就谈生活习惯要合于自然规律,然后是调整心态和调整身体。据说华佗一生在民间行医,在诊断、治疗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。由于他医术高明,名扬四海,很多人都对其医术赞叹不已。华佗叹了口气说:“我可比我两个哥哥差远了!”对方诧异道:“你还有两个哥哥,我们怎么都没听说过呢?”

被误解的中医药文化

华佗说:“我大哥擅长在日常生活中,把防病与日常生活习惯结合起来,把病消灭在发病以前。我二哥擅长发现在小病初起时,就及时进行纠正调理,没等病影响机能就已经好了。只有我是在病入膏肓了以后,痛苦不堪,没法调理自我纠正了才开刀放血,大动干戈,被迫作些挽留性命的抢救的手术。”

瞧,中医的本质是调整心态和精神状态,然后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。这对于这方面的认知,有位民间老人认知颇深。

郑大爷年近八十岁高龄,却耳不背,眼不花,说起话来像座洪钟。听说要去采访他,还骑着自行车去早市买了水果,到场几位都非常吃惊。

问郑大爷年岁这么高为什么还这么健康?大爷说,高兴呗,人一高兴,啥烦恼就都没有了。这世间呐,最好的药是什么?是快乐。你看这“药”字繁体怎么写?是不是上面是草字头,下面加一个乐,快乐的“乐”。这人间最好的药就是快乐,快乐一到,啥病都被赶跑。

被误解的中医药文化

郑大爷边讲边用毛笔字写起这个“药”字。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。郑大爷的几句话,犹如醍醐灌顶,让人耳目一新。

随即大爷又说:日本和美国的癌症为什么高发?精神压力大呀!精神压力大,人这心就不快乐,不快乐就最容易得病。

据邻居说,郑大爷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。大爷没退休的时候是做文职工作,因为缺少锻炼,退休后的第一年,全身都出现了毛病,睡不好,消化不良,骨质增生,头发花白,脸上尽是老年斑,整天没有精神头。

可如今,眼瞧着能骑自行车的郑大爷,我们怎么也看不到刚退休那病病歪歪的影子。看来,这心无杂念,每天快快乐乐才是一剂良药。

乐享天年,可以靠补品,靠药品,但最为关键的是靠一颗开朗的心。

现在,有不少年轻人也挺孝顺,挣钱了,不忘记年节给父母买补品,什么贵买什么,其实,父母长辈最需要的是回去多陪聊聊天,那样心情好了,什么补品都不用吃。有很多人问,说父母怎么就愿意上当去买那些听课上推荐的保健品,其实呀,是长辈们花钱找人唠嗑去了。

了解了这些,知道了中医药的本意,怎么帮助父母乐享天年,不都明白了……

注:本文为老君炉头条号原创发布,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,更多养生资讯,请关注<老君炉>微信公众平台。

网站首页 | 电子地图 | 意见留言 | 返回顶部